



减持新规是绩差上市公司的生死时速
2017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将考验主板上市公司主业经营能力。
1.新规的意义
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确立了现行的IPO制度、再融资制度、并购重组制度框架。这些制度中,IPO制度调整是为了调整发行节奏。再融资制度,除了推出可交换债、优先股,直到今年年初推出新规前,几乎未有大动。并购重组制度是其中变动最明显,次数最多的一个制度体系。
作为IPO制度、再融资制度、并购重组制度三大支柱性制度体系的一个核心安排“减持”,即退出安排,是第一次集中进行了系统性调整。证监会2016年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与本次减持新规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1)本次规范股东范围扩大到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
2)本次减持方式限制范围扩大到大宗交易、协议转让;
3)因司法强制执行、执行股权质押协议、赠与、可交换公司债券换股、股票收益互换、非交易过户一并适用;
4)董监高减持限制以任期为准。
减持新规是系统性监管思路的体现,其中体现的监管对于市场的认识、监管的顾虑、监管的取向,对于未来上市公司的发展、业务的推进意义重大。
2.新规的监管考量
2.1 监管怎么看待当前的市场?
股票限售与房地产限购一样,往往会延缓市场均衡的出现。不同的是,限售是延缓低位“出清”,限购是延缓高位“新均衡”。总体来说,看起来监管是希望延缓市场的出清。
2014年到2016年是非公开发行的规模突飞猛进的三年,根据万得数据,至2017年下半年,仅第三季度,解禁市值就超过8000亿元,接下来的6个季度里,每个季度的解禁市值均接近8000亿元。这种解禁证券的持续供给冲击势必冲击二级市场。系统性的安排再均衡供需的格局,延缓市场的出清,是减持新规的应有之意,还有一些更加深远的考虑。由于中国的金融系统拒绝形成资本,希望形成负债,产生大量明股实债的产品,派生了大量内幕交易、套利交易与系统性风险,是监管盲区,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整治。
2.2 监管的顾虑
缺少规范,利用信息优势“精准减持”、“恶意减持”是监管公开说出的顾虑。以一个品种为例,非公开发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监管的顾虑。2015年之前,非公开发行是监管鼓励的融资品种。2015年之前的A股,市场不好时,先停IPO,再停公开增发,其次是其他公开融资品种,从未停过非公开。但对于非公开增发的态度,在2016年发生了逆转。从三年期发行对象不允许用杠杆,到非公开发行批文的放缓,到直接限制18个月并要求全部市价发行。监管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大幅压缩了这个品种的操作空间。因为非公开发行在监管眼中,从一个面向有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特定投资者、不影响中小股东利益的品种,变成了利用价格机制“套利”,“过分关注价差会造成资金流向以短期逐利为目标,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长期资本的形成”,并在“限售期满后,套利资金集中减持,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的品种,这“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2.3 监管的取向
如果将上面这些2月份监管新规对于非公开发行的点评,放在今天减持新规出来的时候,重读一遍,对监管限制非公开发行的转让就了然于胸了。对于不是通过集中竞价获得股份的“大股东”、对于未上市前股东(特别是Pre-IPO股东),他们与非公开发行股东一样,都有监管顾虑的问题。监管的取向明白无误,不能定向发红包、不能快进快出。
3、上市公司怎么办?
3.1 市场的反应
监管与并购的博弈是长期的,不论是狭义的并购市场,还是并购相关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钱是最聪明的”,市场未必会完全如监管期望的行事。这些将会受限的股东,可能更加慌不择路地出逃,这是为何市场有声音称,担心“股灾4.0”的出现。
减持新规,并未完全限制减持,“一夜回到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形容显然过于危言耸听。大股东、特定股份,在6-18个月的时间内,均有可以最终减持的路径方法。但是,恢复市场参与者的稳定预期需要不短的时间。对于上市公司融资,由于退出变难,融资会更难,特别是对质地不佳的中小上市公司。基本面质地优秀的上市公司,各项指标合格,可以通过股债连接型产品融资,因此,融资难度不会大幅增加。至于质地不佳的中小型上市公司,面临两极分化的市场和融资环境,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对于上市公司并购而言,尤其是发行股份作为支付对价的并购而言:
1)大概率监管会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获得的股份界定为非公开发行;
2)对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而成为“大股东”的来说,由于减持的不便,更多的收购标的股权持有方,不会再轻易接受100%换股都锁定三年的安排,每年解锁一部分的安排将更为常见;
3)并购交易中的标的方,由于退出和变现的压力骤增,将对作为买方的上市公司更加挑剔,交易达成的难度提高了很多;
4)其他的影响,相对不是那么直接。
对于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来说,显然,将来以股票物保、以个人信用信保的融资空间变小;相应地,整个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空间也变小了。
3.2 上市公司的牌照价值
自2016年以来,上市公司的牌照价值,先后受到重组新规、再融资新规的打击,这次减持新规,进一步打击了上市公司的牌照价值。监管周期与金融市场的周期一样,从来都是在一个方向上会走得非常远,持续非常久,而且可能矫枉过正。目前,没有看到监管拐点的出现。
2016年年中,壳价赶顶。现在,壳价,也就是上市公司的牌照价值,还在下降通道中,还看不到见底的时候。
3.3 减持新规多厉害?上市公司的生死时速
“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但可能凤凰涅槃”。这句话,对于一些自身产业有瓶颈、体量无法增长、业务必然要被替代的上市公司来说,依然正确,只是时间变得更加紧迫。在被市场边缘化以前,这个问题会成为生死时速的生死拷问。简单举例,一家净利润3000万元净利润、无可预期增长的传统型公司,即使市值从60亿元下跌到30亿元,原有业务可能依然不足以支撑这个市值,因为最重要的牌照价值在缩水。
对于在证监会再融资体系内,基本面尚未“达标”的上市公司老板来说,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只有两个艰难的选择:一个是接受回到2008/2012年的估值水平,见到15个亿左右水平甚至更低的上市公司市值,另一个,则是更加积极、更加坚定地转型升级。
这一次与2016年之前的转型务必要有所差别。最大差别在于,要更加坚定地做更长期的事情。因为接盘方不那么容易退出,想快速减持,也不再那么容易。即使是作为次新股的上市公司,也需要把握好时间窗口。次新股刚完成上市融资,资金压力小,新规影响不大,正是强化产业布局与延伸的最佳时期。越来越多的次新股,一上市就并购,甚至一上市就转型。这种未雨绸缪的资本运作与产业布局,在监管环境可能越来越严厉的资本市场,是极有必要的。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 北京裕润立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288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