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有删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有删节)

  • 分类:理念分享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2-21 16:2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有删节)

【概要描述】

  • 分类:理念分享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2-21 16:22
  • 访问量:
详情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有删节)

——从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说起

 

白春礼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05-15


“基础研究有什么用?”这是大家常常讨论的话题。我想,明代徐光启所说的“无用之用,众用之基”,法拉第所说的“问基础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问一个初生的婴儿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础研究的“用”,首先体现在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无所不在的作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半导体、计算机、激光技术等,都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已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原始性创新是核心关键技术的源泉。基础研究还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不懈创新探索的精神,也培育了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 

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

“科学”源于拉丁文scientia,本义是知识和学问的意思。通常认为,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在于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自由思考和不懈探索,往往不是通过人为地计划和组织来实现的。

“技术”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词,讲话)构成,意为工艺、技能。一般认为,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一词,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其本义是兵器制造、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后扩展到许多领域,如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一般认为,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

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看,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强大需求和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运动两大驱动力量下,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深刻技术变革,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其间,每次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成为后来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每次技术革命都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反过来也影响和推动着新的科学理论的探索与发现。

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试验三者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国都有适当比例的经费投入。根据《美国科学工程指标2014》的统计,2011年按购买力平价的总研发、基础研究投入及比例、企业和政府投入占总研发的比例,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六国中,我国总研发投入稳居第二;但是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其他各国均超过10%,大部分科技发达国家平均为20%左右,只有我国仅仅4.7%;况且我国有73.9%的投入来自企业,来自政府财政的只有21.7%。根据国家2012年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R&D)达到10298.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占比分别为4.8%、11.3%和83.9%,基础研究投入差距仍然很大。

匡正一些说法和认识

增进认知、分类管理、统筹推进,确定科学、技术与工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973”计划、“863”计划、“两弹一星”工程还是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等,都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了我国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除了“两弹一星”“探月工程”等举全国之力组织实施的重大任务外,多数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评价导向单一、普遍重论文轻实用、科研项目布局结构不合理、重复交叉分散等现象。

特别是,我国在看待和处理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关系方面,存在不少混淆性的错误认识。例如,提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太少”,主要针对技术研发和生产实际之间脱节的问题,而不应误导成科学发现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脱节;而“科技工作不能以SCI论文为导向、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主要也是指技术和工程活动的成果,而科学发现的成果恰恰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方面;“科技工作者要潜心致研,‘板凳要坐十年冷’”,主要说的是科学家、特别是像陈景润那样不懈探索的纯基础研究工作者,而技术发明家、工程师等则要通过致力于对人类立竿见影的应用研究成果来体现自身价值;“科技工作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至今尚无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主要则指科学发现方面的工作,而不应是对技术研发工作的要求,因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新现象、新规律的原始性发现。只有从理论概念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逐步矫正上述模糊认识,才能在团队组织、成果评价、政策支持等具体实施中有的放矢。

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和基础研究的功效,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

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科学在致力原始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应用研究和开发试验对基础研究的“挤兑效应”。有人认为,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支持暂时没有什么效益的基础研究,而应更多采取“拿来主义”。但现实反复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拿不来”“买不到”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原创性重大成果、缺乏核心知识产权。

一方面,基础性科学研究开始时往往凭好奇心和兴趣驱使,并不一定马上以实用为目的,但是很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成为之后一些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比如,若20世纪初没有量子论、相对论的发现,就没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没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就没有今天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而且,现代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往往赶在向公众发布之前,是在基础研究活动中,在实验室的新发现还没有成为技术的时候,就开始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了。

另一方面,基础性研究工作往往发挥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功效。比如,动植物分类、偏科的语言如阿富汗语以及历史、宗教等研究,在国家检验检疫、国际仲裁、阿富汗危机研判等方面就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冠状病毒等流行性病毒的基础科研中,我国大陆受竞争性科研经费体制等影响,对搞病毒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不足,相关研究学者纷纷转到热门领域,SARS突袭时,很难找到一个权威的冠状病毒学者,迟迟研究不出SARS为何物,最早还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凭借以往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经验和成果率先揭示的。还有,基础研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比如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彭桓武、周光召等就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显然,基础研究对锻炼、培养人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至关重要。我国这样一个泱泱文明古国,如果缺乏像纯理论物理、天文、数学等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土壤,是很难想象的。

以下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长)

延伸阅读

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

从目的和过程来看,科学是开发未知领域的,提供精神财富;技术和工程都是满足人类现实需要的,提供物质财富。科学研究不管是来自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驱动,还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需求以及已有技术成果的集成,往往都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自由探索的氛围,需要比较长的研究周期;技术研发和工程建造,往往都来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都需要取得立竿见影的应用效果。

从成果和评价来看,科学更关乎文化,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可划在文化和社会事业的范畴;技术、工程本身更多考虑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一般可划在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范畴。科学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是论文、著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公有的知识”,评价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注重国际同行评价;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专利、图纸、配方、诀窍等,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评价更多地参考专利数量和质量;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一般来说是“属于”某个特定的“主体”的,评价更多地参考工程实体的质量和水平,技术和工程都注重应用部门、用户和市场评价。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在开展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式研究的同时,源自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创新驱动式研究日趋增长。正是这种需求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其内在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工程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工程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手段性活动。在工程活动中有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但这些技术发明和创造是工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工程的总体目的服务。技术可以是知识形态的,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的,当从知识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化时就是工程活动。

科学与工程是相互影响的。科学是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推动了工程集成建造模式的创新。

对于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近代科学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量子力学的建立通常被认为是在20世纪初,但量子力学理论所涉及的自然现象早在几千年前的人们点火烧柴、炼铜炼铁就发现了,再到17世纪牛顿通过三棱镜发现光谱,19世纪初夫琅禾费详细测定太阳光谱,19世纪末科学家在试图解释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现象的过程中建立、丰富了量子力学理论,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质规律的发现,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兴趣引发的探索。进一步,量子力学中的能带理论解释了物体导电和发光的原因,人们通过掺杂可以自由控制材料的导电性和发光性,进而发明了晶体管、MOSFET、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又在基础器件上开发出开关器件、逻辑器件、运算器件、发光器件、感光器件等等;掺杂、晶体管、各种器件等涉及的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都是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的发明创造,诞生出计算机、显示器、相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伟大发明。最终,这些技术通过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工程应用问题得以产生价值,衣食住行、办公、娱乐、社交、通信等等。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裕润立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288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