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从“硬技术”走向“软技术”—— 一种生态哲学技术观 (一)

从“硬技术”走向“软技术”—— 一种生态哲学技术观 (一)

  • 分类:理念分享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2-03 09:3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从“硬技术”走向“软技术”—— 一种生态哲学技术观 (一)

【概要描述】

  • 分类:理念分享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2-03 09:35
  • 访问量:
详情

从“硬技术”走向“软技术”—— 一种生态哲学技术观 (一)

日期:2013年1月29日 18:36
 

  导读:现代技术在短短几百年间迅速地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创造了伟大的工业文明,然而这种我们称之为“硬技术”的方式,由于其构造的自然机理的缺陷和运作的社会条件的弊病,给自然、社会和人类造成了深远而复杂的破坏性影响。人类现在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它应充分吸收现代工业技术的合理因素,尽可能消除负面效应,与自然相融洽,符合人性发展,它的发展需要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破坏性价值观,而发扬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主张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小我融于宇宙大我之中的价值观。

  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生态哲学乃是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普遍关系的哲学,也是探索对象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技术处于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中介位置,故研究技术也是生态哲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现代技术置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复杂关系中加以考察,以揭示其从工业文明的硬技术走向更高历史类型的软技术的必然性,并探讨了这一技术转变的现实途径和社会文化前提。

  一

  工业文明的硬技术在短短几百年间迅速地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维持着几十亿人口的生存;它不断地提高着生活的水平,给人们带来了日益增多的方便、闲暇和自由;它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手段,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间隔,形成了全球的紧密联系,密切了人们的交往与协作……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可抹杀的丰功伟绩。然而这种技术方式由于其构造的自然机理的缺陷和运作的社会条件的弊病,不能不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深远而复杂的破坏性影响。

  (1)技术的构造机理关涉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属于“技术-自然”系统。而自然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地质的运动形式构成的物质统一体。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活动,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受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的规定和限制。就此而论,人类创造的一切技术都是与自然的法则相一致的。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其物质属性来为自己所需的效用功能服务的技术,都有着特殊的选择性,现实中各种具体技术对事物的个别自然属性的利用,符合某种物质运动形式的规律,并不意味着符合自然系统整体的进化规律,并不一定与整个生态系统相融哈。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其构成机理就是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将复杂的自然事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物重组为符合人的效用功能的复合物。“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将复杂物变为单纯物,再把单纯物变为复杂物的过程。这是机器文明的设计思想。”①这种技术方式只是拘泥于自然规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不顾技术置身于其中的整个自然界。这就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割裂了技术活动与自然生命的统一,干扰了自然过程的多种节律,破坏了生物圈整体的有机联系,使得自然过程难以用感官和经验去感知和体验。现今人类由于滥用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暴力性的硬技术,加强对自然界的劫掠,以满足自己不断增大的物质欲望,产生了超过地球上各种自然运动的物质力量,各种冲击自然力量的总和在许多方面已接近甚至超过了自然的限度,已经不能被吸收到自然本身的动态平衡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②

  (2)技术运作的社会条件涉及社会体制,它属于“技术-社会”系统。在技术-社会系统中,技术可以满足人的效用功能的可能性还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才能成为技术追求的现实目标。在追求技术目标的过程中,技术研制机构、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技术输出输入渠道、技术政策和技术法规等技术建制的运行,又是受一定的社会集团、阶级、国家等特殊利益驱动的,同时,技术的社会运行总是处于具有特定历史传统的人们的文化环境中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追求“福利社会”的物质目标刺激了西方人对奢靡的物质消费品的社会需求,各种浪费性的商品生产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企业受获取最大利润的动机所驱使,一味迎合、引导顾客的消费心理,故意人为地制造“用毕即弃”的商品,从而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保障自己争夺物质资源和商品市场的暴力后盾,西方发达国家都把战争技术的研制摆到最优先的地位。各国政府对最具毁灭力量的现代化武器原子弹、氢弹、航空母舰、三叉戟潜艇、激光武器、生化武器等的研制,投入了巨量的资金、物质和大批最优秀的科技人才。现代战争的后果证明,武器系统越是先进精良,战争就越是惨无人道,战争的破坏性已经具有了将我们居住的星球毁灭数十次的物质力量。同时,军备竞赛对于人、财、物力的巨大浪费也阻碍了经济建设,这种大规模地使用暴力的方式还给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恶劣的习惯。

  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也最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高度的发展。在这些国家中,形成了工业技术方式运作的合理结构和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发规律的要求。但是,工业技术方式运行的技术建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体制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如马尔库塞所说的以技术为手段的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它维持并再产生着资本主义。从国际关系格局来看,第三世界对发达世界的结构性依附,导致了中心地区的发达与边缘地区的不发达。“依附发展论”学者多斯桑托斯认为,依附性发展在历史上有三种类型:即殖民地依附、金融-工业依附和技术-工业依附。而第三种依附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维护不平等的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依仗自己自己先进的工业技术,生产大量的工业消费品向第三世界倾销,向不发达国家推销昂贵的技术专利,以不平等的交换方式攫取大量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迫使南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从属于西方的经济需要,以此来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控制和剥削。

  从文化上看,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是西方文化的母体孕育出来的,对于非西方世界,这种技术方式本身没有文化上的合法性。但是,西方技术方式一经转移到非西方世界,它就能再生其母体文化,并瓦解其他文化。西方技术凭借物质变革的巨大作用而得以输入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以其舒适和方便的外在特征压制了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本土技术。伴随着未经选择的技术输入,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也一起侵入到不发达地区,诱发了人们过高的物质需求,这就严重地冲击了长期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行为规范和传统习俗,使人们放弃了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等悠久的美德,放弃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和睦相处的传统,改变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把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同人们的文化环境割裂开来,导致了当地的文化冲突和社会动乱,使技术开发和经济发展陷入绝境。“因此,将西方和外国模式纳入传统技术的合法地位中将导致传统技术的崩溃。由于技术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组织之中,传统技术的崩溃往往引起地方社区的瓦解,就其失去文化特性,在国家一级加重了对西方文化的依赖。”③

  (3)在技术与人的存在的关系上,作为技术发明者和使用者的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有其生存的生物物理条件和限度。人创制技术,原本是为了改造和利用自然,把人从各种物质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然而人类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已通过破坏生态环境,危害自然系统的整体性和自我调节机制,反过来恶化了人类生存的生物物理前提,造成人的机体的适应能力在短期内无法适应由技术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超过了人类健康生存的自然限度,产生了大量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疾病,威胁着人的健康和生命,甚至还引起了人类种群遗传结构的不利变异。

  在人的精神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虽然在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上解放了人,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和从事创造性活动更多的时间。但是,现代技术大批量地生产人物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把人的技能性制作湮没在单一的使用功能的生产中的过程,它减少了人们加工物质时的大量熟练、艰辛的手工劳动,同时也除去了人们在手工劳动中的艺术享受,使劳动者失去了创造性地使用双手和大脑的乐趣,令人感到十分单调、枯燥、烦闷、空虚。而且“艰辛的过程确实是锻炼智力手段的机会。因此,轻而易举地减少持续时间是违反智力反应的。这是人的思维的危机”④。

  总之,从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的巨大的负面效应来看,这种技术方式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在不可避免地从兴盛走向衰落。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不能不创造出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来替代它。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裕润立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288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