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到外围
微软赢得了与网景的浏览器大战,有惊无险地度过那场“世纪审判”免于被分拆,然而,在浏览器的背后,一个拦路者谷歌开发出一系列相关的互联网软件,在和微软的较量中占尽先机。
垄断搜索
以搜索业务为主业的公司中,谷歌是最好的一家。Alta vista是第一家以搜索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是由DEC公司(数字设备公司)的研究项目,该公司成功开发了第一台微型电脑。1994年,vista是那个时代搜索功能最强劲的引擎,存储了10亿个单词和1000多万个文件,第一年内就接待了40亿次查询。1997年,Alta vista已经是搜索业务的王者,和雅虎、美国在线并称网络世界的三大热门。如果它发展顺利,或许就没有谷歌的今天。
DEC公司的战略重点在微型机市场,但生产的机器根本抵不过康柏、戴尔的个人电脑的攻势,开始陷入巨额亏损。作为硬件厂商,DEC不懂得如何运营这个新兴市场中的明星,没有给Alta vista足够的资金支持,还取消了其独立性,把它并到了母公司的市场部,DEC公司错过了一次向互联网转型的大好机遇。1998年,DEC被康柏收购,Alta vista成为康柏的一部分。1999年6月,康柏以23亿美元的价格将Alta vista转让给着名的风险投资企业CMGI,这家公司因为投资互联网而大发横财。后来,Alta vista又以1.4亿的价格转让给了付费搜索模式的创立者Overture,雅虎收购Overture后,Alta vista最终花落雅虎,这是雅虎在搜索市场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Yahoo是Google的真正的竞争对手。Yahoo因为制作了第一个万维网导航网站而大受欢迎。Yahoo定位于门户网站。在Google崛起之后很长时间里,雅虎并没有意识到双方的竞争关系,甚至很长时间都把自己的搜索业务交给Google。
雅虎总裁蒂姆库格认为“搜索成为独立的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因为它占据太多的存储空间和宽带资源。现在的经济情况还不适宜做出这个投资决定。”
库格认为搜索投资门槛很高,不容易盈利,看好搜索,但与Google的并购没有谈成。后来,Yahoo购并Alta vista进入搜索领域,但Google已经成为了垄断者,Yahoo占17%的市场份额,如今,Google依然占据搜索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
谷歌的搜索引擎具有两大技术优势:第一,PageRank专利技术。是一种网页评级系统,可以同时计算指向特定网站的链接数量以及这些链接来源网站的链接数量,兼顾了被引用的数量和应用者本身的权威性,提供了相关性更好的搜索结果。第二,分布式计算技术。不管搜索需求怎样增长,Google从来都没有陷入不堪重负的混乱状态,靠的就是这种技术。它由多部存储和处理设备构成的超大型计算机体统,每部设备都各司其职,而且随时更替并不影响其它设备的运行,计算机设备越多,功能越强大,越不容易出故障。Google在这种分布式主机系统之上设计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并将自己的设计系统、冷却设备和替换系统元件的方法也注册了专利,这些技术始终都是Google的核心技术。
1998年9月7日,谷歌正式成立,第一个大的客户是当时访问量最大的网景公司,网景的许多用户决定将Google当作自己的搜索引擎。网景在当时具有非常好的战略位置,具有浏览器,相当于微软占领的操作系统,如果将Google搜索引擎捆绑,网景很有可能将微软挡在互联网大门之外。但网景没有捆绑住Google反而让谷歌挖走了不少人才。
商业模式
谷歌直到2001年也没有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谷歌开始定位在为得到更好搜索结果的大型网站搜索,发现市场规模很小,客户不好找且没有有效收入。
谷歌借鉴Overture出售排名的方式,在改进版的AdWords系统中,增加了竞价机制和按点击量付费的机制。与Overture不同的是,AdWords广告排名顺序不是单靠花钱买来的,而是综合考虑广告受欢迎的程度,引入点击率因素,来决定排序的变化,不靠金钱买排名是Google“不做恶”文化。
谷歌凭借搜索市场的优势而成为广告机器。谷歌既是终端用户系统,也是一个广告系统。谷歌本质上是一个网上社区,将每一次用户搜索都当作一个“目的”,通过持续跟踪用户的搜索需求,谷歌建立了“人类意图数据库”。通过“目的”、“意图”分类,广告商可以识别目标群体的爱好和需求,有针对地投放广告。
从核心到外围
2001年之后公司步入扩张期,路径是以搜索为核心,分别向上下游扩张。向上游的扩张表现在对内容产业的扩张,如电子图书、新闻和微博等,下游的扩张表现为向下游终端设备渗透,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视等。
谷歌开发了办公软件的网络版、电子邮件、微博、聊天、社交、图片、地图、电子图书、浏览器、手机操作系统等多种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通过充足的现金流并购而来的。它的广告收入依然和它的搜索业务有关,公司将70%的时间和金钱用在了核心业务搜索功能的改善,其余的20%和10%用于与搜索相关度较大或不大的产品开发。
公司的核心业务随着互联网价值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它将搜索中积累的智能优势转移到移动互联设备上,开始在这些新兴的高增加值领域中与苹果等对手竞争。移动设备的竞争是操作系统。它将“linux+chrome+Google”的捆绑模式,使其和当年的微软一样富有侵略性。
左战微软
谷歌和微软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分别以搜索引擎和电脑操作系统为核心,随着微软向网络软件,谷歌向操作系统的渗透,双方的生态位重叠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互联网竞争中落后的微软依靠现金流和操作系统的优势,向新的领域挺进。在搜索领域,为了对抗谷歌的垄断优势,微软联手雅虎,将雅虎的搜索编进桌面搜索、公司搜索和社交搜索。在社交领域,微软购买社交网络Facebook的部分股权,试图在这个新兴领域里较谷歌现行一步。
谷歌大力倡导云计算,认为未来的软件都会搬到网上,用户通过浏览器来操作。把微软的桌面软件移植到网上,推出了在线办公软件。面对Google进攻,微软在自己的地盘仓促应战,同时,在开发传统软件的同时,向互联网云端软件和在线广告挺进。
在人网界面的入口处,浏览器大战更加激烈。为了削弱微软浏览器的垄断地位,谷歌、苹果和Mozilla基金会联合开发浏览器,浏览器呈现出多样化。
浏览器在互联网2.0时代,已经从技术和内容中心向关系中心全面转型。Chrome的初始简捷结构正是Google第三方立场的忠实反映,也是Google的社会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最新实践样板。以Chrome为例,Chrome所反映的“社会化”战略很可能将重塑软件开发的社会组织方式,可以预期在Google所邀集的庞大的社会性开发大军的冲击下,微软很快就会尝到“社会化”全息趋势的压力。谷歌推出浏览器的操作系统,双方都深入对方的领地,谷歌和微软的争霸战成为了媒体持续关注的焦点。
右战苹果
为了应对微软,谷歌和苹果曾经是盟友,但当它们变得强大后,彼此的竞争也愈演愈烈。2006年8月3日,乔布斯邀请谷歌CEO斯切梅特加入苹果董事会。时隔不到一年,因为双方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争夺,而被逐出董事会。
苹果与AT&T 的联盟,成功开发出iphone。谷歌则与34个知名企业组成了Android开放联盟。相对已经领先的iPhone手机来说,Android代表的是新标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对于iPhone的冲击不亚于当年IBM电脑对苹果电脑的冲击,在当年的标准大战中落败的苹果这次当然不敢掉以轻心。
谷歌因为主张开放源代码的新的智能手机标准而得到市场的青睐,成本优势相对苹果和微软推出的手机很有竞争力。但开源免费的Android源代码确实存在一些软肋,有一些拼凑的成分,其使用的Linux和Java的部分源代码涉及到一些其他公司的专利。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 北京裕润立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288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