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韩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六)

韩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六)

  • 分类:理念分享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1-19 14:4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韩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六)

【概要描述】

  • 分类:理念分享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1-19 14:42
  • 访问量:
详情

韩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六)

日期:2014年11月27日 19:01
 

2.6大力兴建交通运输网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1964年韩国交通运输方面的瓶颈现象开始出现。世界银行派出的考察团建议韩国政府应把当时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体制转变为公路运输为主。此时,人们普遍反对或持怀疑态度,连公路技术专家也认为,解决当时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现有的国道铺成沥青路面。朴正熙政府不为所动,1968年7月成立了道路局,并从1967年开始调整投资比例,干过公路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1968年2月,在汉城南郊举行了京釜高速公路开工典礼。经过2年零5个月的奋斗,1971年的6月,建成通车,全长428公里,投资429亿韩国元,有四条行车道,与全程465条公路相接,经由11个市和37个郡。1970年4月,湖南高速公路动工。1971年3月,岭东高速公路动工。1972年1月,釜山至顺天间的南海高速公路开建。湖南、南海两条高速公路通过全国最大的粮仓地区,沿着南海岸到达釜山,全长437公里,约占韩国高速公路的1/3。1974年东海高速公路动工。1976年7月大邱至马山的邱马高速公路动工。至1977年12月,以上6条高速公路加上京仁及蔚山-彦阳2条高速公路全部建成通车,这时,全国共有高速公路大约1227公里,到1991年底,韩国全国的高速公路也仅仅只有1597.4公里。这充分说明,到1977年底,韩国的高速公路网已初步建成,这一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008美元。交通上的适当超前发展既及时解决了交通瓶颈现象,还为其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没有拖未来经济发展的后腿,成为韩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还使韩国人民”增强了信心和自豪,深信只要为完成预定目标尽最大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韩国的铁路交通在朴正熙政府时期也有巨大的发展。在”一五“期间,在交通运输部门投资总额中产业铁路建设投资额占60.2%,占主导地位,主要建设了连接太白山地区、忠被地区和汉城的产业铁路。从1974年又开始建设个工业基地的铁路专用线,扩建和修建市区的各种铁路交通设施,对铁路部门的投资额又迅速上升,占对交通运输部门投资总额的41.6%,仍占第一位。1963年开通柏里-深浦里区间的8.5公里铁路线,使道溪到墨湖间的铁路并入岭东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铁路网。1966年,太白线延长到古汗,1977年,建成古汗-潢赤地段,是太白线全部建成。1968年,开通光阳-晋州区间,使庆全线全部建成。韩国的铁路网在70年代基本形成。还加快了电气化铁路建设,韩国最初的地铁是于1974年8月建成的汉城一号地铁。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对韩国的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一五“期间,不仅解决了600万余人的就业问题,在焦炭和水泥的运输中作用更明显,同时,促进了忠北地区和汉城地区的经济发展。

韩国的集装箱往来在通向北美、南美、欧洲、澳洲、中东和非洲诸多港口的航线上,这是韩国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外国的远洋班船、游船和客货轮也经常在韩国港口停泊。韩国海运及港务管理局是政府为促进海渔业发展于1976年成立的。朴正熙政府十分重视海运的发展和港湾建设。釜山港市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一万吨级货轮靠岸码头。60年代以后,加快了港口建设,在”一五“期间投资55亿韩元,重点建设化肥生产港口以及粮食运输港口,该期建设的港口为蔚山港和镇海港。”二五“期间投资328亿韩元集中建设仁川第二船渠和浦项新港。1972年,韩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达4800万吨,达到中等国家行列。在”三五“期间,投资1169亿韩元,扩建了釜山港建设,建设造船工业基地玉浦港和尾浦钢(蔚山)、丽川石油化工基地的三日、昌原机械工业基地的北坪港、群山外港、保宁的高亭港等一系列港口,到1977年韩国港口吞吐量达到9994万吨。8

2.7扶植、鼓励国营企业对外投资

韩国的国营企业又称为公营企业,主要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当局直接经营的企业。具体分为四类:(1)政府企业,如铁道厅、邮政事业等;(2)政府投资机构,即政府持有50%以上股份的机构或企业;(3)政府出资机构,即政府持有股份不到50%的机构或企业;(4)出资公司,即由政府投资机构出资办的子公司。韩国政府兴办国营企业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开发等公益性事业;二是有利于贯彻执行政府的产业政策;三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60年代初期,朴正熙政府开始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当时,民间企业力量薄弱,为确保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加强对经济的直接调控,韩国政府积极发展国家资本,创办国营企业。这些国营企业主要集中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了部门,或者是那些投资多、利润少、建设周期长、私人资本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基础工业部门或基础设施部门,诸如农林渔业;矿产业;运输、仓储、通信业;电气、供水、卫生业;保险业;公共行政及国防业等。在60、70年代朴正熙政府时期,国营企业在金融、保险业中占的比重为87%,在电气、供水、卫生业中占66%,在矿产业中占31%,明显高于其他产业。1962年-1972年,韩国政府共创办了70多家国营企业,加上以前保留下来的国营企业,共有108家。其中,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大型国营企业约有18家。1975年,韩国国有企业约占国内资本构成的33.2%。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逐渐扩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从6.89%上升到9.2%,国有企业的投资占国内总投资的30%,这个比例是较高的,与带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发展中国家相仿。

韩国国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例如,在韩国名列前50名的大型企业中,国营企业就占20家。据统计,1963年-1972年,韩国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5%,非农业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2.2%,而国营企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14.5%。韩国政府对于这些企业优先提供各种补贴,以保证企业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政府在那一阶段主要扮演补贴者的角色。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进口替代导向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1968年南方株式会社首次向印尼投资300万美元开发森林资源,揭开了韩国公司跨国经营的序幕。之后,现代财团等开始涉足中东国家的建筑业和贸易业,1973年韩国企业开始向国外制造业投资,1977年又转向矿业部门。为了鼓励民间企业宽大对外投资,从70年代起,朴正熙政府先后制定了《海外资源开发促进法》、《扩大海外投资方案》等,并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支援、保护措施。对海外投资实行保险制;实行金融支援;建立海外投资者管理体制;及时掌握和提供信息;努力保障海外投资安全;提倡国际合作投资,尽力扩大投资范围;实行税务支援增等。一系列有利于对外投资措施的事实,极大的激发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对外投资迅速扩大,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借此增强了韩国的综合国力。韩国国有企业的本质是国家作为私人资本的代表,对资源进行占有和支配,从实践来看,国有企业在韩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改善了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给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发展创造条件,确保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协调了市场经济的运行。

2.8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朴正熙政府非常重要教育的发展。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与教育的优先发展密不可分,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朴正熙政府时期,政府教育拨款不断增加。最大特点就是花大力气、投大资本抓,即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1961年教育经费占政府预算的15.2%,到1979年的时候达到20.0%。这样良性循环使得韩国成为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国民平均学历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韩国的现代教育体制是在1945年独立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并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发展。50年代,虽有朝鲜战争的破坏,战争结束之后,教育很快就得到恢复,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朴正熙政府时期,韩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从1951年的2.5%上升到1966年的17%,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入学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研究生就读人数也不断增加,以培养应用理工科研究生为主的韩国高级科学院及韩国科学技术院、光州科学技术院等成为韩国高级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文化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韩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朴正熙政府之前相当落后,60年代开始大有转机,到了70年代就开始起飞。朴正熙1962年在其纲领性著作《我们国家的道路》一书中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落后民族“苏醒”和各国进行“经济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没有“人的改造”、“人的革命”,不解决“源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危机”,不清楚“制度化的腐败”,“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与其顾此失彼,“像兔子一样开始试跑得很快,但却半途停步,倒不如像乌龟一样缓慢但稳步的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很显然,朴正熙政府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就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朴正熙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手段对人民大众进行彻底的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教育投资逐年递增,政府开支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其投资水平约等于同等人均收入国家的3倍,所以教育质量相对较高,为产业部门提供了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韩国国内许多人认为,这是韩国经济发展较某些国较为快,产品在国际市场较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学率较高。韩国在朴正熙政府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小学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很高,基本普及了9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文盲。朴正熙政府根据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注意适时地制定年度及中长期教育发展计划,不断对教育进行调整,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在4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和全体初中生中实行“一人一技”教育,定期考试,合格者按成绩授予1-3级技能章,获章者在学费、升学、就业诸方面受到优待。职业高中和技术大学也迅速发展。重视爱国主义、妥协合作精神和国际形势的教育,重视外语教育。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养国际化高级科技人才,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而且充分发挥企业界生力军的作用,实习产、学、官合作的科研开发体制,全方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学和研究机构更好的教学、研究水平,从而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如前所述,韩国的经济体制既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一种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的混合型经济体制,亦即“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类型的经济体制既可以克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市场失灵”,又能够避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多指的“政府失灵”,从而实现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凸性结合”即最佳组合。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相结合,存在一个是以市场机制为本,还是以计划机制为本的问题,还有一个政府的作用发挥到何种程度的问题。韩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了以市场经济为“本”,即在市场经济之“树”上嫁接计划调节之“枝”,并以政府为主导的做法。这种做法既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为实现宏观计划调控奠定了基础,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按照政府设定的目标高速前进。

朴正熙政府在“经济发展第一”目标的指导下,把全体国民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上来,充分发挥政府和国民的积极性,使这种积极性在有序、有效的经营环境中迅速发展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有效的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朴正熙政府认识到,只有政府大力干预,对民间企业进行扶植、帮助,把他们引入国际竞争的漩涡并使其成长、壮大,国家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在对国民经济加强控制指导的同时,十分注意所采用的政策是否有助于民间积极性的发挥,是否使这种积极性朝着提高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方面发展,而且,所采取的辅助措施,如不搞过多的公营经济,可以让私人搞的尽量留于民间;不过多的受意识形态、习惯的或过去的经验的及他人见解的影响,时时根据有效性来改变或坚持原来的计划和执行措施;坚持深入细致的工作方法,把计划层层分解,强调逐项逐件的落实等等,也都是十分有效的。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裕润立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288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