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层面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国民经济数据, GDP在2014年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美国完成这一指标在2000年。
图1
图2
图1各国的GDP走势是按美元计价,除美国GDP走势相对平稳外,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的GDP走势都经历了大起大落,尤其在1980年代到21世纪初。首先,美元汇率对其他货币在不同时期的大幅波动。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美元对日元、马克、法郎、英镑等大幅贬值,以日本为首的国家GDP美元计价骤增,日本经济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后走下坡路。其次,七国集团也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影响,如同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中国相对独立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受美国主导的经济周期和汇率影响较小,近二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图3
这二十年,中国在1995、2000、2005、2006、2007和2010年连超 加、意、法、英、德、日,成为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和金砖国家中人口、面积、独立时间与中国相仿的印度相比,1990年前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不相上下,但1990年之后差距就越来越大。2009年后,中国经济体量开始超过其他金砖国家之和。十大经济体中,其他国家占全球GDP比重或稳定不变或下降,中国从几乎微不足道转为举足轻重。
图4
中国众多的人口,人均GDP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决定中国仍将长期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 GDP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美国经济学家J.斯蒂格利茨惊呼,2015年将是中国世纪元年,中国也在逐渐强化在世界舞台上话语权。从2001年与2014年的两次APEC会议中方迥然不同的表现,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变化。当中国经济体量赶上美国、欧盟时,中国的经济话语权在世界上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2015年2月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首度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仅次于美日,2014年成为中国资本净输出元年。这将对全球金融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有分析称,未来中国资本“走出去”的力度将越来越大,中国作为资本净输出国将成为“新常态”让西方国家倍感压力。依托高铁、核电、码头等大型基建项目,中国在海外投资攻城略地,西方觉得中国在各领域抢饭碗。2014年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首次成为全球第一。2001年加入世贸前“引进来”是主线,从2015年开始,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将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
外媒解读中国2014年的7.4%的GDP增速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称经济衰退不可避免,甚至称印度的发展势头将超过中国。李克强总理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用两个“中高”概括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发展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基数增大,即使每年7%增长,也比五年前增长10%的数量大。如果将经济增长分成五个档位:第一是增长率为负,GDP绝对数字减少;第二是增长率为正,但增长数量逐渐下降; 第三是增量保持稳定,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第四是增量增加但增速保持稳定;第五是增量增加且增速也在增加,如图5所示。
图5
以1952年开始官方的经济数据来做较长时段的分析,这五种经济增长状态中国都经历过。图6红线显示历年实际增速。经济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周期也逐渐拉长。以温铁军的八次危机理论,中国已经历四次大规模引进外资引发的八次危机。
图6
在19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开始和结束三个时期经历了负增长,但幅度渐小。改革开放后中国告别了负增长,经济档位在2-5级间不断换挡。1980年代初、19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8年左右、2009年左右,中国同样经历了四次经济降速,但都不再是经济的绝对倒退,而是在二、三级档位间。
1990年中国GDP实际增速仅为3.8%,是改革开放后最低值,增量甚至也低于1980年代许多年份。次年即1991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两万亿。从那年开始,中国开始开放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三大资本市场,人民币开始真正货币化,农民工加速流向沿海巩固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于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开始带领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处于第五级档位。这一轮超高速增长持续到1997年结束。期间,中国GDP翻了近两番,如果以名义增长算,这几年间的增长 速度达到惊人的23%。
1998-2003年朱镕基主持经济工作时期,中国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并进行了大范围的行政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回到三、四级档位。2003年之后,各领域市场化、产业化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央领导班子平稳换届等因素叠加,中国经济增长再次挂上五档,这一轮增长持续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结束。2008年底到2010年底,中国推出刺激经济的“四万亿计划”,带动2010、2011年两年GDP激增。但因为这轮投资较为集中,中央政府被动应付痕迹强,且四分之一用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因此到2012年这轮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基本耗散完。
2012年中国GDP增速再次回落到 8%以内。到去年为止,中国经济增长已连续三年维持在百分之七点几,庞大的经济基数,要再维持之前两轮第五级的档位,肯定不现实,出现经济崩溃也不可能。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第二到四级档位间。
中国的经济增长轨迹取决于结构怎么调,转型怎么转。经济学家陈平称,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方向有三条,第一是让市场主导三大产业结构,走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本土“去工业化”道路,市场自由化,大力发展服务业,放任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挤出低端制造业,陈平认为这会使得中国经济增速十年内迅速降到5%,换挡到第二级,走上许多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老路,陷入“依赖经济困境”。
第二是以“一带一路”等对外经济外交战略为依托,利用巨量外汇储备,输出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如果能保证“一带一路”战略不被国际局势突变打断,中国将继续保持二十年制造业繁荣,增长率可维持在5-7%,即在二到三级档位间。
第三是以中国国内为基础,将政府长远战略规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调整中国不合理的生态布局和产业城乡布局,结合国内国土改造,引导国内的长期投资,创造新一轮的增长空间,平衡国内投资与对外资本输出。在进一步夯实国内基础,完善资本空间布局的同时,全面推进资本和设备输出,就稳居世界制高点。这样中国至少还能维持三十年高速增长,速度在8%左右,即在三到四级档位间。这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较为理想的状态。
在评价中 国的产业结构时,经常会落入一个误区,即中国第三产业与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太低,第二产业与投资还是过高。这种看法描述了事实,但首先中国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也是事实;其次,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发达国家与中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过早去工业化与注重高端第三产业无法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稳定就业,使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生产创造需求,投资创造消费,当然现在更多是市场需求与消费意愿引导生产与投资,但这个先后关系仍未根本改变。
现阶段,中国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未完成甚至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用好财政存量、创新融资渠道,以政府加市场双调节的方式优化投资布局、工业产业集群化、缩小地域与城乡的差距(即所谓“内需拉动”)是当下要务。在这个基础上,顺着“一带一路”战略扩大海外资本输出,这样就能稳定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保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内外稳定。此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热炒的当下,中国能否在新能源和资源再利用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也极大关乎未来的经济增长空间。
2月2日31个省市区的GDP数据已全数公布,图7以雷达图形式显示了2013、2014的增速和2014、2015的预期增速。一个最直观的呈现,便是这四个圈在逐渐收缩。与各地2014年的目标相比,因为新常态的到来,31省份增速无一达标,最接近的则是重庆,其次是北京。与目标相比,落差最大的是山西 (-4.1%),其次是辽宁(-3.2%)。如果与2013年增速相比,落差最大的仍是山西(-4%),云南并列最大。看来,山西2014年政坛遭遇地震,经济同样如此,两者具有高度正相关。
图7
包括山西在内,有七省市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分别是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这是近年来罕见情况。2013年,31省还无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上海外,其他六省市是连成一片,有强烈的地域性,2014年华北和东北经济连片塌陷。现在,各省市不再把GDP和增速看的那么重,华北、东北这些省份公布并不出彩的数字,并着手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少地方在今年目标增速定的较低,甚至会低于全国目标。各地对GDP的态度在逐渐变化,但分析经济数量、质量还是要回到GDP,在尚未有系统化的更优指标衡量经济基本情况,完全否定GDP的意义并不理性。因此各地GDP总量公布后,各地围绕GDP暗战还是如期打响。
图8
图9
图8显示2014年各地GDP总量与增速的关系图。地方GDP与增速仍有负相关,但已经相当微弱,分布更像是个喇叭 型:GDP总量低的增速可以很低,也可以很高,差距扩大,而总量高的目前看来增速仍保持中上水平,绝对增量惊人。而2013年(图8),这种负相关性仍然较明显,各省分布较为集中。
图8还显示,GDP的第一集团军将后面的大部队越甩越远。第一集团军的山东与后面大部队领头羊浙江的差距已将近两万亿。而江苏因为保持着高速增长,直追GDP老大广东,不出三年广东将交出GDP第一把交椅。不过广东方面态度是“你愿意超就超吧,我们首先要把结构调整好”。江苏也表示在抓转型升级,没考虑要超广东。但事实是,江苏在一路猛追,且在人均和缩小地域差距上做的更好。
已公布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除了与新常态的大方向保持一致,并无更多亮点。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率先取消了GDP目标,取而代之在报告中表述成“经济平稳增长,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虽然只是个数字上的取消,但却是一大进步。上海勇于取消GDP目标的硬资本,大部分省份仍需要竖立一个目标努力完成资本积累,一下子都取消并不现实。但取消GDP目标的大趋势不可避免。
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增速持续较低,在四大直辖市中垫底,总量陆续被湖北、湖 南、福建等超过。不过,上海的优势和独特地位仍然明显。上海自贸区的逐渐完善与年初的外滩踩踏事件,使得上海未来的工作重心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和超大城市的公共治理等方面。这些工作做好了,GDP的平稳增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全国层面的分析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三条道路,并认为第三条道路是比较理想的道路,即在国土改造基础上,加强向中西部的投资。从目前各省公布的投资方向看,14个省的投资规模超15万亿,平均每省逾万亿。其中,中西部省份在基建、能源、生态等领域投资着墨颇多,这些均是中西部目前的短板。目前明确布局“一带一路”20个省份中,超过半数位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首先要盘活中西部的投资布局,完成广大国土上的产业转型升级。要避免当初“四万亿计划”的后遗症,如地方债务的扩张与投资项目效果欠佳等。“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十二字大方针,各地该干什么其实都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 北京裕润立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288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